張豫苓.JPG    

生命短暫

不要因為害怕就侷限自己

要勇敢跨出去! 

 



醫生不只是看病  更該對病人產生同理心

高醫大國際志工團張豫苓完成10年承諾


 

一個人在十年中,能夠實現多少夢想?又能為這個世界貢獻多少?

 

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大五生張豫苓,十年前的一次印度之旅種下了成為醫者的願力種子,她用十年的熱情灌溉讓心中的行醫種子發芽,從大一開始連續三年參加高醫大國際志願服務計畫,第一年到非洲馬拉威,第二年到南太平洋索羅門群島,第三年至北印度。她不僅是高醫大國際志願服務團的首屆團長,更連續三年擔任團長。

 

印度之旅的衝擊是支持志工服務的動力

 

張豫苓會對醫學產生熱情,要追溯到十年前她和母親的印度之旅。當時還是國中生的張豫苓陪母親到印度洽商,看到街童因為乞討而被警察用警棍驅趕,以及街友們無助的眼神與瘦弱的身軀,便默默許下將來要以醫者的身分,為當地居民付出實際的關懷行動。

 

「我現在仍清楚記得十年前初次到印度感受到的種種衝擊。對印度的這份特殊情感,是支持我三年來連續參與國際志工服務的動力;會選擇在第三年才到北印度當志工,則是因為希望在回到印度服務前能先累積多一點國際志工經驗。」張豫苓說。

 

在海外志工服務期間,張豫苓不僅與當地醫療人員交流、提供民眾醫療服務、推廣飲食管理的概念,也曾發揮創意,和志工夥伴們將臺灣歌手伍佰所演唱的流行歌曲《你是我的花朵》結合洗手步驟來宣導衛生教育,並教導幼童英語。她積極組織參與志工團隊推動志願醫療的行動力令人欽佩。

 

非洲染瘧疾澆不熄志工情  更了解學醫的社會使命

 

然而,張豫苓擔任志工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。第一年到非洲馬拉威擔任志工,她在第一個星期就得到瘧疾,在位居高山的孤兒院裡高燒三天不退。生病期間孤兒院的愛滋病童倚靠在窗邊為她唱聖歌祈禱,除了讓她感動不已,也使得她的病情奇蹟似地好轉。

 

經歷一場大病,張豫苓並沒有因此打消當志工的念頭,反而體悟到第三世界國家醫療設備與資源的貧乏。「馬拉威的當地居民若要看病,得自行帶一本寫有自己病歷的小本子,這是身處在臺灣,仰賴電子病歷或是紙本病歷的我們很難想像的。」深入非洲當地後,張豫苓更能體會史懷哲在非洲行醫的情境,了解到生命的意義與學醫的社會使命。

 

醫師不只是看病更該對病人產生同理心

 

問到家人是否曾反對她擔任志工?張豫苓笑言:「爸媽知道阻擋我也沒有用!」張豫苓的師長和朋友都感受到了這份樂於助人、堅定的心。高醫大國際事務中心國際交流組組長王森稔醫師表示:「豫苓積極參與國內、外志工服務,無論是擔任高雄縣茂林原住民部落志工,或是連續三年參與國際志工團,都能看到她對人類持續關懷的熱誠。

 

因參與高醫大國際志願服務團而結識張豫苓並結為好友,現就讀高醫大護理所的林家萱說:「我從豫苓身上感受到了她對生命關懷的熱度,在聽了她在印度當志工的分享後我深受感動,於是決定跟隨她的腳步到印度擔任志工。」

 

連續三年參與高醫大國際志願服務團海外醫療服務活動,並於2011年到西班牙Salamanca大學附設醫院見習,這些年,張豫苓不但跨越了國界,也打破自我侷限。她說,「我從這些經驗中體認到,醫學的本質是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的真誠互動上。醫生不只是替病人看病,更應該對病人產生同理心。」

 

向余廣亮醫師看齊  為偏遠地區醫療盡一份心

 

張豫苓表示,每當她覺得灰心時,就會點選在參與這些國際活動時所拍攝的照片。回想這些過程,無論是病童的一句鼓勵的話,或老婆婆的一聲感謝,都鼓舞著她繼續前進。未來,張豫苓計畫參與高醫大山地醫療服務隊,並向曾在馬拉威行醫四年的余廣亮醫師看齊,期許自己能持續地為偏遠地區和第三世界的醫療盡一份心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oeic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